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因而备受关注。
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亮点令人关注:
其一:企业撑起国家科技进步奖“半边天”。在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企业撑起了“半边天”,52.3%的获奖项目由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占到36.4%。
在国外,企业一直是科研投入的主力军。2000年,美国研发投入2653.2亿美元,企业就占了66.8%,政府只占29.2%;日本研发投入982.0亿美元,企业占了72.2%,政府只占19.5%。这种“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的科技发展格局,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世界著名的大公司无不以科研投入来促进自己的发展。
科研投入是一种自觉,但是,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的企业认识不到科研投入的重要性,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吃尽了苦头。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中国企业不得不为此付出高昂的专利费用。
这种状况促进了中国企业的觉醒,52.3%的获奖项目由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就是这种觉醒的一个明证。如果中国的企业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它们不仅会成为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也能获得市场的丰厚回报。
其二,获奖人年龄结构总体趋于年轻化:在所有获奖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到60.9%,45岁至60岁的占23%。
世界科技发展史证明,许多科技成果往往都出自年轻人之手。从1500年到1960年全世界1249名杰出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研成果统计看,科学发明最佳年龄在25-45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是35岁,化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为39岁,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为41岁。诺贝尔奖获得者70%-80%是在45岁以下。
中青年是推动科技发展进步的强大力量。在这次的全国科学技术奖中,获奖人员的年轻化,代表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前景,也是中国努力培养年轻科技人才的成果。目前,不仅中国,全世界都在注重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在酒泉发射中心,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仅30岁。
另据2000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显示,在年龄结构上,中国专业技术队伍趋于年轻化。根据1997年统计,35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占50.5%,50岁以下的占86.7%;在教育程度上,我国1998年以来专业技术人员受教育的程度大幅度提高,基本与发达国家接近。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从产生创新思想火花到科研成果产出的周期正不断缩短,科研人员出成果的年龄也趋于年轻化。今后,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成为科技兴国的强劲推动力。
其三,科普著作首次获得国家科技大奖。在这次的全国科学技术奖中,共有7项科普著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打破了科普著作无缘国家科技奖的历史。
与神六飞天等高科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科普教育比较薄弱。《2005中国科普报告》显示,我国科技教育存在缺陷。从人均受教育年限看,我国目前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而且,科普能力薄弱。从科技博物馆的数量及观众数与人口总数的比例看,我国大陆地区仅相当于台湾地区的1/20,在数量上与13亿人口极不相称。并且大多数是小型馆,设施陈旧,展示技术手段落后,科普教育功能有限。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科技腾飞的两翼,如果没有科普作基础,科技创新就将受到影响,过去,各级政府的科技奖励对象范围中都没有科普的位置,国家科学技术奖将科普工作纳入奖励范围,将促进中国科普工作的开展,为中国科技创新增加新的力量。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