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每个节日的来临,能带来高达50%暴利的“礼品回收”行业,随之也生意兴隆起来。该行业还公然流行着一种“两不问”的所谓行规,即“一不问卖主身份,二不问礼品来历”。(据2月2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礼品回收”之所以能茁壮成长为一种正儿八经的“行业”,而且使得“两不问”的另类行规公然流行其间,恐怕正是得益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或元素。
令人尴尬的是,与“礼品回收”形成“近”相呼应之势的,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逢节便向官员发出的严禁其收受礼品的各式“禁令”。一边是严禁官员收受礼品的“禁令”满天飞,一边则是遍布城市各角落的“礼品回收”店铺忙交易!于是乎,禁归禁,收归收;说归说,做归做……我们透过“礼品回收”行业“两不问”的另类行规,一股股官员节日腐败的浓烈气息,也就会定期扑面而来。即便保守估计,全国范围内围绕节日送礼行为而形成的礼品交易价值总和,必将是一组十分惊人的数据。同时,笼罩在“礼品回收”之“两不问”行规上的腐败阴霾,更给我们的反腐机构提出了一个艰巨的反腐攻坚课题。
其实,鉴于当下泛滥无忌的“礼品回收”,国家相关机构再也不能置若罔闻坐视不管了,因为透过其另类行规不难断定,“礼品回收”行业早已与腐败现象相伴而生,并已堕落为贪官污吏的“共犯结构”了。为此,我们不妨借鉴发达国家打击收受贿赂的经验,即在对官员财产实行登记制的同时,对其所收受礼品也建立严格的登记制度。至于与腐败沆瀣一气的“礼品回收”行业,也应通过完善立法等路径,规范其礼品回收经营行为,严防其公然堕落为官员腐败行为的另类掩体。
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礼尚往来的“熟人社会”里,从官员手中进进出出的礼品,到遵从“两不问”之另类行规行事的“礼品回收”行业,处处都笼罩着太过浓郁的腐败阴霾。反腐机构接下来的工作核心,不应再只顾发布其自说自话和效能全无的废纸“禁令”,而是从源头抓起,重点监控各级官员的家产变化,使得礼尚往来之礼早日得以“除罪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