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前段时间履新的几位名牌大学校长的新闻,媒体对北大新校长周其凤的报道更多的是“津津有味”地提及他的不少逸闻:5岁上学;以破纪录的两年零7个月超短时间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为“堵枪眼”执掌吉林大学;一口气摘下45位不合格老师的博导帽;开学典礼上大呼“同学们,我爱你们”;默默无声为白血病学生捐出一万元……
这些片段看似零散没有联系,但却都可勾勒出一位几近 “零距离”的大学校长周其凤:刻苦努力、身先士卒、雷厉风行、平易近人。
近年来大学校长形象引发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缘于他们更像官员而不像教育家。有逸闻的大学校长,说明了他更倾向于把自己从“官员”的身份认同中剥离出来,回归教育家的本真。这在“行政化”、“官员化”的中国大学整体运行生态中是难得的,值得期待,充满想象空间。
有逸闻的大学校长更让我们充满期待与想象,还有着深层次的理由。一般说来,大学校长不只是一个职务,他更应该代表大学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真正的大学精神最应体现于大学校长身上。而大学校长身上的大学精神又该如何折射出来呢?良性的逸闻无疑是叙事方式的一种。透过周其凤摘下不合格博导帽的举动,我们可以读到勇气与原则;开学典礼上的 “呼爱”声则可以捕捉到人性之美;捐款举动更是洋溢着浓厚的关怀精神——而这些都是大学精神的重要构成元素。风骨与柔肠同在,承载着这样大学精神的校长,不能说硕果仅存,也应是花果飘零,怎么不让我们为之欣喜与充满憧憬?
有“逸闻”的大学校长让我们充满期待与想象。从领导吉大到执耳北大,作为大学校长,周其凤正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前行。笔者希望,在这种身份的跨越后,周其凤能继续创造出更多契合教育家身份和大学精神的“逸闻”。倘若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界,这样关乎大学校长的类似逸闻越来越多,无疑更让我欣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