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灾区的高中生被评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受到表彰,并保送进入北大、清华等名校;另一位年幼时被烧伤的救灾小英雄张春玲事迹被公众知道后,得到了一笔捐款,刚刚做完整容手术。
这些在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孩子,比起他们那些长眠在废墟下的同学,毋庸置疑是幸运者。
善行的本身并不复杂,没有那么多时代性或民族性的差别,比尔·盖茨捐去全部家产用于慈善,陈光标带领人员和大型挖掘工具第一时间进入灾区,不都是值得提倡和赞扬的善行么?同样,1000多年前尚是儿童的司马光破缸救人,和今天这些救助同学的小英雄,其行为也没什么区别。要说差别,是相同的善行和义举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可能会得到不同的解读或宣扬,但这样的差别并不会导致否定善行和义举的本身价值。
我以为全社会应当从这些小英雄的行为中,解读出对生命的尊重而非其他,宣扬这些小英雄,重点是“救人”而非“舍己”,自己的生命和别人的生命都值得珍惜。曾经广被宣扬的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因为抢救几只羊而让自己的生命置于绝境;未成年人赖宁参加一场本应只能由成年人和专业人士参加的扑救山火而牺牲。多年后人们对这两件事曾经的官方导向有争议,是因为人们能更全面准确地认识到何为生命之可贵,他们本身的行为依然值得钦佩但非倡导。
而地震发生后,这些救人小英雄所面临的处境和玉荣姐妹以及赖宁是不一样的,首先是有大批废墟中的同学还活着需要搭救,他们冒着一定风险参与救助是与时间抢生命;其二是虽然有余震,但其面临的风险和救人一命来说是值得的,显然不能和救几只羊或扑灭山火相比。
所有从死亡线上幸存下来的孩子都应得到善待,何况他们中间的救人者。我不否认,对孩子善行义举的表彰,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机构有着未必相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这是一种我们无可逃避的现实。但无论如何,就算是这些幸存的孩子,借助了某种东风而获得了利益,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并向他们祝贺。东风之起,可能原因很复杂,但这些孩子完全有资格享受东风带来的好处。
那些被保送上大学的高中生,那位用捐款整容的张春玲,他们只是大山里的普普通通的孩子,没有这场大灾难,没有他们在灾难中的表现,他们可能至今还默默无闻,家境贫寒的张春玲也许会一辈子以残容示人。如果在全国公众关注灾区的今日,他们还得不到适当的奖励,那么东风过后,生活恢复平静,他们也许又将被遗忘。
趁着东风还在,让这些孩子借助一把吧。比起那些死去的同学,他们是幸运的,但他们的幸运不应导致他们有面对死者的内疚,应该对死者内疚的绝不是这些幸存下来而受奖的孩子!
来源:潇湘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