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评论-搜狐网站> 社会评论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苏少鑫:“虎妈狼爸”如同“精神鸦片”?

来源:综合

  作者:苏少鑫

  最近电视剧《虎妈猫爸》热播,有关家庭教育的话题再次引起热议。这一波讨论,可以追溯到2011年年初对虎妈蔡美儿狼爸萧百佑的争议,特别是美籍华人、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蔡美儿在出版《虎妈战歌》讲述她如何严苛教育她的两个女儿并“成功”的故事之后,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故事,国内的讨论,大多把蔡美儿的经历看作是一个成功的励志故事,《人民日报》在2011年2月9日发表署名“肖复兴”文章甚至认为,因为蔡美儿的成功,美国发出了“中国式教育为什么更成功、更优越的诘问”。

  “美国社会”认同虎狼式教育?

  “美国社会的认同”,这是一个雄辩、有沉甸甸分量的证据,这一次似乎没人会把它当作“境外势力的别有用心”。当然需要承认,能够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故事,称其为轰动一点不为过,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所谓的“美国社会认同”究竟是基于怎样的事实支撑而下的判断?

  现在回过头来看,再明显不过,这不过是国内舆论一厢情愿的美丽误会——如果不是“别有用心”的选择性接收并呈现信息的话。

  首先,尽管蔡美儿称其两个女儿从入学开始就保持着门门功课全“A”的完美记录,大女儿索菲亚14岁就把钢琴弹到了世界音乐的圣殿——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大厅,二女儿路易莎12岁就坐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头把交椅。然而媒体后来的报道显示,二女儿对蔡美儿的教育方式的反感到了彻底决裂的地步。“她以一种平淡麻木不仁的语气对母亲讲话,对母亲冷漠、厉声呵斥母亲,说自己不爱她,认为母亲每一秒钟都让她的自我感觉一落千丈,说母亲毁了她的生活”。

  其次,美国社会对蔡美儿的育儿故事的反应不一,有赞同也有批评质疑。另外一个可资佐证的事实是,有信息显示,同期同为华裔的旅美作家蔡真妮,这位三个孩子的母亲编写的一本书《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向美国父母学习不一样的教育》,位居家教类书排行榜。而最近旅美教育工作者南桥,用自己的近距离观察指出,中国式教育要成为美国社会的香饽饽,为期还远。

  也许是舆论的批评及二女儿的反抗广为人知,蔡美儿后来在接受杨澜访谈时态度来了个大转弯,把她的“虎妈战歌”解释为“平衡”来为自己的严苛及对女儿的不尊重辩护——她说,她不能想象中国的孩子每天有那么多的学习压力和负担,“如果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一定会调整我的教育方式,会强调更多的外出自由和乐趣”。

  “猫爸”是对虎狼式教育的缓冲

  实际上,在讨论这些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到,无论是虎妈蔡美儿还是那位称“三天一顿打,孩子上北大”的狼爸萧百佑,都不过是极端的个案。这里面隐含的问题是:

  第一,人们也很容易找到反面的例子来加以反驳,诸如父母完全放任不管自由散漫但孩子同样功成名就,这是否就意味着放任不管的家庭教育与虎狼式的家庭教育有同样的效果?非常明显,这种逻辑完全忽略了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及偶然性,甚至孩子本身的智力因素可以被忽略不计?

  第二,极端的个案也许有话题意义,这是媒体热衷的原因,但是它离一种可复制的普遍教育原则的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并不明了“虎妈狼爸”的确切所指,它究竟是指稍显苛刻和严厉的教育方式,还是如同蔡美儿不给孩子选择机会、直接骂女儿为“垃圾”、“如果你不把小提琴拉好,我就把所有的小动物烧成灰烬”的歇斯底里?

  第三,我们该如何去定义家庭教育“成功”本身?考上北大、14岁登上世界音乐殿堂演出、门门功课都是A,但是内心失望,感觉“生活毁了”,是否就是成功?

  人们也许顾不上这么多。显而易见,对虎妈狼爸的热衷和向往,不过是成功学在当下中国社会流行的一个象征。我们当然可以谴责这种以动物性为人性假设、以家庭利益和名利为教育价值、以强制和惩罚为教育措施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但是,这种表面化的谴责显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连虎妈狼爸自身也会意识到孩子幸福感流失的问题,那么,是什么驱使他们去做出这样也许是艰难甚至不得已的选择的呢?

  论者很容易从中国文化传统中找到依据,棍棒之下出孝子、拳脚打出将相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并以文化对比的角度来阐述中西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别。跨文化对比的角度有其合理之处,但这恰恰是令人困惑之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养不教,父之过”、“父严母慈”,这种家庭教育中的角色规范,是如何逐渐演变并完全倒转成“虎妈猫爸”的?

  这并非是玩文字游戏或无意义的纠缠。在我看来,它恰恰反映了家长们普遍的纠结状态:由于对虎狼式家庭教育所产生的消极后果的恐惧,他们让传统上认为是柔弱并不暴力的母亲走到了家庭教育的前台,并安排了一个“猫爸”作为调停缓冲的角色——它既是对虎狼式教育的依赖,又是对虎狼式教育的反动。

  “虎妈狼爸”如同精神鸦片

  虎狼式的教育之所以会引发中国家长的向往,首先在于,这种方式让家长们看到了解决中国独生子女“小皇帝”、“小公主”式教育的希望,由于过分溺爱导致的孩子自立能力差、身体心理脆弱,人们普遍认为,虎狼式的教育会有助于问题的改善。

  但是,需要提醒,提高孩子抗击能力本身,并非是出于完善孩子自身的需要,而是当孩子强大之后,除了前面所说的它是基于家长面子乃至家庭名利需要之外,将更有利于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孩子是父母乃至于家庭梦想的工具,于是,人们把孩子接受教育看作是一场教育资源的争夺战,因而从小就要读好学校,只有读好的小学,才能读好的中学、大学,然后才能找好的工作。人们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深信不疑,因而所有的努力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教育依然几乎是他们获得向上层社会流动机会的唯一途径。

  这样可以看到,中国家庭对于小孩教育的投入,已经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从胎教开始,然后是对贵族式幼儿园的热捧和对所谓名校趋之若鹜,甚至对各种兴趣班、课后班盲目追逐,家长们愿意付出一切代价,给他们的孩子那种他们所认为的最好的教育资源,生活经验让他们相信,只有占到了这些优质的资源,孩子才有可能有美好的未来。孩子赌不起、输不起,家长需要尽自己的能力,竭力消除那些由于主观的懈怠和懒惰而导致的失败哪怕仅仅是落后的问题。

  既然是抢夺优质资源的战争,战争自然是残酷的。不快乐、伤害,这些都构不成家长们的焦灼,甚至一点也不在乎。因而谈教育要有爱和尊重、要给孩子快乐的童年等,都是苍白无力的。在命运面前,委屈乃至于耻辱,算得了什么?虎妈狼爸的适时出现,如同精神鸦片,缓解了他们的焦虑,并给予他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家长们总是认为当孩子长大了,始终会有一天能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在这里,只提醒一点,网上有个影响甚广的叫“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小组,成员由众多不满父母的孩子构成,他们会交流报复反抗父母的办法。在该小组内流传的一份名为“父母最让你不能忍受的行为”的调查报告中,得票最多的一项是:经常打骂羞辱孩子,之后拿别人的孩子刺激子女以及总认为自己正确。

  著名作家冉云飞日前在其一篇专栏中提出,中国有许多家长其实不配当父母。当然,当对孩子的种种企望和付出,最终反而变成了孩子对自己内心的怨恨乃至于决裂,这种悲哀实在是令人绝望,但是也许真需要提醒虎妈狼爸们:当你们认为是在为孩子好的时候,你们考虑过:你们真的考虑过孩子吗?你们真的懂孩子吗?你们真的了解孩子的需要吗?是的,你们真的配当父母吗?有难度微信公号

star.news.sohu.com true 综合 http://star.news.sohu.com/20150528/n413955926.shtml report 3330 作者:苏少鑫最近电视剧《虎妈猫爸》热播,有关家庭教育的话题再次引起热议。这一波讨论,可以追溯到2011年年初对虎妈蔡美儿狼爸萧百佑的争议,特别是美籍华人、耶鲁大
(责任编辑:UN656) 原标题:“虎妈狼爸”如同“精神鸦片”?

我要发布

热点推荐更多>>

搜狐社论更多>>

南方水灾堪比18年前

检讨抗灾路径依赖,既不在天灾中竖英雄也不忘在人祸中悲悯苍生…[详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