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评论-搜狐网站> 文化评论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抗日剧要有神 于是就有了神

来源:综合 作者:有难度 公号

  文/肖俊

  最近央视一套在播的一部电视剧《王大花的革命生涯》据说收视率还不错,也许与知名演员闫妮做主演有关系。略微了解了一下内容,发现也是一部抗日神剧。印象中央视近来播了不少抗日剧,网上搜了一下还确实不少。近来有关抗日神剧的批评和嘲讽不少,央视新闻节目也曾经对抗日剧变神剧做过批评。不过在我看来,《王大花的革命生涯》这部剧虽然没有那些“神剧”中的神技、神剧情、神镜头,但是剧情也同样很不靠谱。

  关于中国军民抗战的艰苦程度,许多历史书籍(包括口述史)、纪录片和档案文献可以说明真实的抗战是非常艰难、非常残酷的。抗日剧中的浪漫爱情、绚丽服饰、毙日本军人如探囊取物的狗血情节在战争年代是完全不能想象的。娱乐无罪,但是拿残酷历史来娱乐,不仅愚蠢而且愚昧。可是,央视一边批评抗日神剧,一边却在黄金时段播了一部又一部“不怎么神”其实还是够神的抗日剧。打开所有的电视频道,可以看见几乎满屏都是抗日剧,除了抗日剧,剩下的也基本是过时的宫廷剧。

  宫廷剧的娱乐化可以溯源自琼瑶小说,抗日剧的“神剧化”溯源自哪里不好说,但是像潘长江的《举起手来》等略早一些的作品或许是源头之一。如果硬要溯源,《地雷战》、《鸡毛信》之类老电影所形成的抗日题材创作模板也当然是有关联的。文艺作品一定程度上对历史的美化是可以被管理部门和观众接受的,但是究竟美化到何种程度也难有定论。

  为何中国会在近几年生产大量的抗日剧?为什么抗日剧纷纷“神剧化”?这是很值得深究的。

  中国大批量制作抗日神剧,表面上满足了部分国人的自大心理,实际上剧情的过度娱乐化展示的却是民族心理的极度自卑。新闻广电总局作为文艺出版管理部门,央视作为大陆第一媒体,没有它们的许可和放纵,恐怕抗日神剧也不会这么泛滥成灾。

  抗日神剧名义上属于文艺作品,其实是一种国家权力之下的产品,是横店标准化生产线批量制作出来的毫无营养的政治符号。这些产品被成批地引进央视和各地电视台轮番播出,形成满屏都是抗日剧的文艺繁荣景象。这其中,既有资本的逐利,电视台的政治宣传需要,也有制作人、导演、演员、编剧、电视频道采购构成的连环经营机制。

  横店生产线每天都有十多个剧组在拍摄相同题材的电视剧,扮演鬼子的群众演员每天“死”十几次,从编剧到服饰,从道具到场景,几乎没有不是粗制滥造的。低成本制作,电视台购买,消费者不论看不看都要支付有线电视费。大量粗制滥造的神剧充斥荧屏,电视观众毫无选择的余地。年轻人还可以自己在网上看美剧日剧韩剧,而中老年人只能被迫接受这种国家产品。电视台之所以整体播这些电视剧,原因是这些电视剧成本低,题材又不触犯政治底线。以前的宫廷剧拍滥了,观众审美疲劳,需要以新的题材替代,于是以谍战片、抗日片取而代之。

  如果说宫廷剧是文化人(如琼瑶作品、席慕蓉作品)的文学作品拍成的影视作品,还是有一些文学性和历史文化内涵的话,那么抗日神剧则完全是既无文学性也无历史文化内涵的伪劣产品。神剧中展现的我军民之神勇,满嘴“小鬼子”、“小日本”的蔑称,只有我方永远胜利的战争和永远智力气质均猥琐不堪的“皇军”,国共之间“共军”永远战胜“国军”的“编”剧,无处不展现“我”之神勇无敌,无处不张扬“我”之伟岸雄魄,而“敌人”则永远是猥琐、狡诈、残暴、喜欢花姑娘、不堪一击。显然,这些剧情都已模式化、符号化了。而一旦经过新闻广电总局审批获得许可批文,就成为国家权力所允许的符号产品。

  文艺作品并非一定要根据真实历史来创作,但是作品中所呈现的符号文化则是评价作品的重要向度。文艺本身应当是一个自由的创作领域,如果题材和符号被国家权力所控制,文艺家们必须依据政府指示进行有目的性的创作,那么文艺就失去了自由的创作基础。如此,不仅作品,连文艺家们也成为符号的一部分。在中国大陆,许多影视作品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符号的一部分。如上世纪50-60年代的电影,努力地去创造符号以体现权力的需要,但也因为某些内容或者形象不够符号化而被批判。符号化的极致是八大京剧样板戏,从剧情、唱词唱腔到演员形体,都必须符合政治的符号化需要。由于长期符号化,观众的欣赏趣味也被符号化了,1978年改革开放后拍的电影才会引起那么大的争议。

  文革期间的政治符号与今天的政治符号不同,革命“高大全”式的符号已经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但是,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美剧日剧韩剧一度泛滥,文艺的符号化依然是文艺市场一道挥之不去的紧箍咒。有不少影视作品被广电总局“枪毙”了,虽然有些作品获得国际奖项,但在国内市场上却始终不能公开上映,原因就是题材内容触及了政治的敏感神经。如张艺谋的电影《活着》,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建国后政治运动中小人物的命运,电影里并没有说什么过头的话,但是就是因为不符合符号要求被禁止上映。这部电影的内容与学者于建嵘的小说《我的父亲是流氓》有异曲同工之处,小说公开发表后网上也有不少指责。

  早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历史教育灌输了太多的仇恨教育,以致现在许多年轻人仍仇视日本和日本人,几次抵制日货和仇日风潮中的主要参与者都是年轻人。抗日神剧也会导致一样的结果。我们在批评日本政府不尊重历史的同时,其实我们自己也一样不尊重历史,大量符号化、标准化生产出来的影视作品都在向年轻人灌输虚假历史和仇恨价值。人们始终生活在电影电视营造的“镜像”之中,这种“镜像”断绝了客体实在和历史真实这些真实知识,在高速消费时代,符号“镜像”取代了客体成为知识的来源。有社会调查显示,许多中国小孩子的历史观念就是来自这些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有良知的学者为此显得忧心忡忡,这些孩子能成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吗?

  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家掌控符号生产的情形下,神剧不会消失,只是题材在根据观众的口味在变化而已。

  【版权声明】本文系“有难度”公号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联系公号获得授权。转载时请在文章开头加粗、加大字体标明来源于“有难度(younandu2014)”微信公号,并保留作者署名。对任何违规侵权行为,本公号将保留采取法律手段的权利。

star.news.sohu.com true 综合 http://star.news.sohu.com/20150430/n412162673.shtml report 2729 文/肖俊最近央视一套在播的一部电视剧《王大花的革命生涯》据说收视率还不错,也许与知名演员闫妮做主演有关系。略微了解了一下内容,发现也是一部抗日神剧。印象中央视近
(责任编辑:UN656) 原标题:抗日剧要有神 于是就有了神

我要发布

热点推荐更多>>

搜狐社论更多>>

南方水灾堪比18年前

检讨抗灾路径依赖,既不在天灾中竖英雄也不忘在人祸中悲悯苍生…[详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