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评论 > 每日网论

卡辛斯基与他的波兰

来源:南海网 作者:陶短房
2010年04月11日09:50
  当波兰总统莱赫.卡辛斯基健在的时候,国际间许多政治家、政论家和媒体人将他贬称为“土豆”,因为这位身躯矮小的总统似乎总试图发出一些与自己身材不相称——或者干脆说,试图让波兰发出些与身材不相称的声音:当美国人自己从东欧导弹防御计划上却步时,他却挥舞起“坚定不移”的拳头;当大半个欧盟都在低声下气地在格俄战争中谋求绥靖时,他却毫不掩饰地公开支持格鲁吉亚的萨卡什维利;为了波兰的“能源安全”,他毫不犹豫地将德-俄天然气管道比作二战前出卖波兰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最终让波兰冒上同时得罪俄、德两个大国的风险……直到2010年4月10日,他和包括央行行长、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和副外长在内,总计97人一并丧生,人们骤然回头,才发现“土豆”也有其沉甸甸的一面。
  
  从12岁因主演《两个偷月亮的男孩》一举成名,到加入独立工会运动,成为团结工会要员,再到与瓦文萨分手,成立法律与公正党,当上华沙市长、波兰总统,他仿佛都是孪生哥哥雅罗斯瓦夫的影子:电影里哥哥是A角,自己是B角;搞工运,入阁,成立新党,哥哥是主心骨,他则是亦步亦趋的配合者。尽管他的官运似乎远比哥哥亨通,但根据波兰第三共和国的政治默契,总统只不过是个礼仪性角色,实权掌握在总理手里,因此当2007年10月,雅罗斯瓦夫在大选中失利、丧失总理职位后,人们曾普遍预言,“土豆”将变得更加无足轻重,成为一个象征性的政治人物。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在此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本应“礼仪性存在”的莱赫频频挥舞起“礼仪性的”总统否决权,毫不含糊地杯葛了政府一系列提案,从公营媒体私有化到医院经营商业化,从延长与俄罗斯的天然气价格谈判到俄波战略伙伴合作协定。如果说,作为国家对外形象代表,波兰总统在涉外议题上行使否决权有据可依,那么,在内政问题上屡屡发威,同样有越权之嫌。从这个角度看,他在国际舞台上的“不自量力”,其实绝非孤立的、突兀的行为。
  
  作为资深右翼政治活动家,卡辛斯基既有“草根派”的阅历(上过街,坐过牢,搞过罢工鼓动),又有“学院派”的底气(在格但斯克大学和华沙大学法学专业任教多年,许多阁员都是他以前的门生);作为一个在政坛摸爬滚打多年的政坛老手,一个“后华约时代”的典型人物,他近乎罕见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切贪腐丑闻仿佛都与他无关,恰相反,他在任监察院长、司法部长时,都掀起过反腐风暴,甚至不惜为此挂冠而去。俗话说得好,腰硬声不软,莱赫.卡辛斯基虽然在华沙市长、波兰总统任上,内政、外交都拿不出突出业绩,但仅凭“政坛直人”这四个字,就足以让他敢于“土豆压秤砣”而底气十足,而不必顾忌政敌的乘隙而入。
  
  更重要的是,卡辛斯基所发出的声音,未必是最明智、最符合自己和波兰利益的,但往往是波兰民众最愿意听的。
  
  波兰曾是中世纪大国,却在近代被俄、德、奥三次瓜分,又在现代被英法出卖、被德苏瓜剖,留下“卡廷悬案”和“华沙起义争议”等难以磨灭的伤口,因此波兰社会对俄、德长期存有强烈戒心,对欧盟中的西欧列强疑心重重,而对美国存有本能的好感;作为天主教传统强烈的国家,波兰民众普遍崇尚保守价值观,注重传统家庭,主张严厉惩治犯罪;作为工人运动历史悠久的国家,波兰人民推崇全民福利,反对贫富悬殊扩大化,对社会分配不公和贪腐深恶痛绝。
  
  正因如此,不论是做议员、检查长、华山市长或波兰总统,卡辛斯基率性妄为表现的背后,是有的放矢地迎合波兰社会和民众的种种言行。他反对共产主义,却也反对推翻共产主义时代的媒体公营化、医疗福利化;他经常对俄罗斯摆出敌视面孔,支持格鲁吉亚,支持乌克兰“橙色联盟”,却在政府已表态承认科索沃独立之后,在贝尔格莱德声称“个人对此是不同意的”;他在政治主张上接近欧盟,却经常发表反对欧盟一体化的言论;他经常表达对美国的溢美之词,却不顾许多美国“老朋友”的刺耳反弹,毫不留情地打压同性恋者,反对赦免囚犯,甚至多次主张恢复死刑……
  
  不论他或波兰,在列强林立的中东欧“十字路口”,都注定只有“土豆”的分量,欧盟一体化问题、格鲁吉亚-乌克兰问题、东欧反导条约问题,甚至卡廷事件评价问题,他的声音再怎么铿锵激昂,所能达到的效果终究有限。然而任何政治家首先是本国的政治家,卡辛斯基所要获得的,其实只是波兰人的认同,从这点上他是成功者,他的支持率一直高过总理兼政敌图斯克。
  
  波兰总统是礼仪性、象征性的职务,这让他无需拿出内政方面的“硬业绩”,而只需扮演一个“负责任的批评者”;至于外交方面,波兰的国力有目共睹,强烈的民族主义和与生俱来的悲情主义,让“土豆总统”的每一次国际性挫折都能激发更强的民族自尊心,而难得的外交收获(如几天前刚让普京对卡廷事件作出“正确表态”),则更能让“土豆”在国民眼中熠熠生辉。
  
  “韩地虽轻,得韩者重”,地处东欧与西欧、天主教与东正教、西方势力和俄罗斯势力、拉丁-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交界要冲的波兰,很难在大国博弈中充当主角,却常能在势力较量陷入僵局时,充当决定或破坏平衡的关键砝码。“土豆总统”莱赫.卡辛斯基,则把这种“砝码角色”发挥到极致。
  
  一次飞机失事,发生在最不该发生的地点(俄罗斯境内),和最不该发生的时间(卡廷事件纪念日),让骤然失去莱赫.卡辛斯基的欧洲和世界,一下感受到这颗此前被轻视乃至讥讽的“土豆”独特的政治分量,环顾波兰政坛,能力胜过莱赫的政治家不乏其人,但既能在政坛站稳阵脚、又能贴切呼应民意的“土豆”却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当然,最头疼的恐怕是波兰的政治人物——包括他的盟友和政敌:先死为神,“土豆”通过这次意外的不幸,已成功为自己的“礼仪性角色”画上圆满句号,成为一个难以否定的偶像,难以批评的牌位,这对于其他政客而言,将成为沉甸甸的政治负担。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pengfeichang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