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要吸收李宇春和韩寒加入他们的组织,并主动抛出了橄榄枝。通过选秀选出来的明星无数,像韩寒那样市场化写作的青年作家也有不少,文联一眼盯上了他们中的代表人物,眼光不可谓不准,意图不可谓不明显,颇符合评书里“擒贼先擒王”的套路。
只是文联抛出的这枚橄榄枝太过含蓄暧昧,简直糟蹋了橄榄枝这个称谓。文联的这个做法无异于一个年老色衰的妇女,面对青春如碧的少年抛出了一个媚眼,这样的媚眼对于青春得意、年少轻狂的李宇春、韩寒来说,没有任何的吸引力,刚好还给了他们一个借以嘲讽体制、显示个性的机会。李宇春、韩寒不约而同地拒绝了文联,拒绝的姿势那么潇洒,拒绝的态度那么坚定,文联的热脸贴上了冷屁股。
文联之所以被拒绝得如此彻底,和其诚意不足有相当大的关系。且看中国文联副主席覃志刚的说法,“如果他们愿意提出申请,只要通过了资格考核也不是没有加入文联的可能”,两句话设置了三道障碍,语气中满是招安者的傲慢。且不说在各自领域被众星捧月的李宇春、韩寒,就算名气远不如他俩者,也未必能看上门庭日渐冷落的文联。
文联的傲慢来自于长期处于体制内积累下来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在文联功能日渐褪化后并没有随之消失,反而有犹抱琵琶半遮面地时时流露出来。在市场化的冲击下,文联的金字招牌不再闪闪发光,作家、艺术家和演员等,已经可以通过市场渠道获得认同和成就感包括经济收入,早些时候加入文联还可以算一种荣誉,而现在,这荣誉也几乎淡到可以忽略不计了。
我并不认同文联邀请李宇春、韩寒是出于炒作的目的。诚如文联秘书长所言,文联并不需要这一两个人来炒作,而且依文联一贯保守的作风来看,炒作并不能为其带来任何好处,媒体的报道只会放大文联在当下的尴尬状况,这肯定不是文联所愿意的。文联通过此举所表达的纳新态度,才应该是他们“招安”李宇春、韩寒的真实出发点。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文联也仅仅是作出一种姿态而已,但是,这种姿态本身也已经伤害到了以往文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因为它的言不由衷。
同时我也不认为媒体追踪报道此事是出于炒作的目的。表面上看,的确是李宇春和韩寒吸引了媒体的注意力,而实质上,媒体关注的是老旧的文联与新锐的文艺人才之间的碰撞,媒体想要的是其中的戏剧效果,而李宇春和韩寒的拒绝,某种程度上也迎合了媒体的需求。
伴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最近两年的文化事件频频成为媒体热点,观点的多元化,使得文化事件在舆论上得以百家争鸣,这也是各种奇谈怪论层出不穷的一个原因。文联要“招安”李宇春、韩寒,也算一种奇谈吧,可惜的是,被招对象的冷淡,不但使文联面子上挂不住,也让其他新锐文艺人才见识到了文联的诱惑力还剩几许。对李宇春和韩寒的媚眼,文联算白抛了。
|